医院滥用心理测验的问题,远比大家想象的严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99297.html

此前,在文章《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心理测试惹争议,心理测量中咨询师常犯的两类伦理错误!》中我们曾提到很多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咨询师和精神科大夫在使用各类心理测验时会习惯性犯的错误:

一是直接将心理量表(问卷)的测试结果作为评估(诊断)结论并告知来访者,忽视了量表(问卷)的信效度。

二是测验过程的非标准化,甚至将量表(问卷)让来访者带回家填写。

文章推送后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而一些同行在留言区的分享,则医院滥用心理测验的问题远比大家想象的严重。

一位心理治疗师分享到:

医院是把量表当作创收的一个途径去开展,所以大家都不会很花心思去研究这个,很多精神科医生甚至都分不清自评他评的区别。还有一个因为心理测量的门槛比较高,相对于心理咨询来说,它需要很多数理统计的知识,以及更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使用,有些医生为了图省事就直接把测试结果告诉患者,其实这样很容易引发纠纷,因为患者往往就以为这就是他的最终诊断,然后拿这个作为证明去给单位学校看。

另一位心理治疗师提到了同样的问题:

量表滥用乱用在国内很常见,医院。由于药占比这个神奇的东西,再加上开单提成,很多医生特别喜欢给患者开一堆量表。然而,这些医生大多不懂量表,只是看量表名字开单,自评他评不知道,适用年龄不知道,量表类型不知道,收费系统有啥开啥,啥贵开啥。甚至很多时候能见到,给小学以下学历或老年患者开很多项自评。医院见过,医生给患者开多项重复性的测量症状的量表,只为多赚点提成。

医院滥用心理测验内幕中,很多都提到了药占比的问题。

所谓药占比,通俗来说就是病人看病的过程中买药的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

年国务院颁发的指导意见要求:到年底,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

国家推出“药占比”,是希望通过对药占比的控制和管理,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老百姓疾病治疗的经济压力,同时将“医”、“药”分开。

而这一政策对内科、精神科等以用药为主的医生造成的压力十分巨大。

于是滥用心理测验成为精神科医生降低药占比的主要手段。

也就是说,除去客观上的业务不精外,很多医生在主观上也在有意的滥用心理测验。

而医院对于心理测验的滥用,也给一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造成了严重困扰。

一位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说到:

我是一名心理老师,我知道药物治疗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医院的医生。因为我会看到很多来访者拿着一个中度抑郁的评估结果开始吃药的,还见过聊了十分钟不到确诊人格障碍的。上级的工作流程要求我们必须要转介,我们没有权利给他们做辅导,这让我很为难。我现在一般做心理评估以后不会立马转介,会有一到两次咨询,看情况转介,因为很多孩子感觉到自己被人照顾的时候,状况就会有很大的缓解。这可能会承担风险,但是我认为这是为了学生负责,似乎这是我当下最好的选择。

另一位

我督导的一些受督者说不用做心理评估,医生诊断就够了。我说第一先不说医生诊断规范与否,你仔细看看,医生们都不给诊断了,给你一个量表记录和总结,然后写一个“抑郁?”我每次看到这个都哭笑不得,心想:你问谁呢?后来跟医生们一交流人家说的也还挺好,一天要看30多个号,资料搜集非常有限,只能依据现有资料做初步诊断,然后用药治疗一段时间复诊看看效果,没问题诊断方向没大问题,继续。没效果再搜集其他假设资料印证一下,调整治疗…至少这个态度上还不那么可怕,最医院医生上来大笔一挥“重度抑郁”,你问依据,量表啊!

其实,早在年中国心理学会即颁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与“心理测验工作者道德准则”,并在年进行了修订。

关于实施心理测验的职业伦理,这两份文本中均有明确描述。

心理测验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第1条心理测验工作者应遵守《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自觉防止和制止测验的滥用和误用。

第6条使用心理测验需要充分考虑测验结果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偏差,谨慎解释测验的结果和效能,既要考虑测验的目的,也要考虑影响测验结果和效能的多方面因素,如环境、语言、文化、受测者个人特征、状态等。

第7条应以正确的方式将测验结果告知受测者。应充分考虑到测验结果可能造成的伤害和不良后果,保护受测者或相关人免受伤害。

心理测验管理条例:

42条测验使用者应严格按照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使用测验。在使用心理测验结果作为诊断或取舍等重要决策的参考依据时,测验使用者必须选择适当的测验,并确保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测验使用的记录及书面报告应妥善保存3年以备检查。

第43条测验使用者必需严格按测验指导手册的规定使用测验。在使用心理测验结果作为重要决策的参考依据时,应当考虑测验的局限性。

遗憾的是,这两份有关心理测验的规范性文本目前还只是局限于学术圈子里的理论成果,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推行。

而心理测验的滥用,也从侧面反映着国内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低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现状。

往期热文

曾奇峰之后,再无“中德”!

衔尾蛇:心理咨询师的末路?!

央视,为何不遗余力的“污名化”心理咨询师?!

大年三十比吃饺子,伪心理咨询师的表演比春晚精彩!

央视宣扬“读心术”,到底羞辱了谁?!

保密不了,即是帮凶?庆阳女生跳楼事件中心理咨询师的伦理缺失!

扒皮:ACI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是什么鬼?

那些山寨的心理协会组织!

那些年薪百万的心理咨询师!

新标准实施后,成为注册心理师的成本是多少?

大家猜,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现在后不后悔?!

深圳市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对咨询师意味着什么?!

成为心理咨询师,要花多少钱?!

“三非人员”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

中国高端心理咨询市场布局

参与培训即安排上岗,简单心理、壹点灵玩的何种套路?!

那些“不三不四”的奇葩心理咨询师!

ACI、IPA、GPST、APEI:是时候让这些证书决一死战了!

那些“假”心理咨询师证书(一)

与心理咨询师有关的几个数字!

拉康心理

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ppm.com//zcmbyy/14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