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长期焦虑抑郁,首要让病患神安气顺

现在生活压力大,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平均每13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

中医怎么看待抑郁焦虑?

抑郁症,中医称之为「郁证」。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精神方面变化,可归属于中医的“惊悸”、“郁证”、“不寐”、“善恐”、“脏躁”、“灯笼病”、“百合病”、“梅核气”等多个中医情志病症状群;表现为“失眠”、“心悸”、“怔仲”、“头痛”、“头晕”、“疼痛”、“腹胀”、“胸闷”等多种症状。

中医没有明确的“焦虑”字眼,实际上对于焦虑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心理精神方面的改变早有论述。《内经》已有对抑郁症相关症状的描述,并从多方面阐述了抑郁症的病因治法,提出“思则气结”“忿怒伤肝”“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思伤脾,怒胜思”等理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雏形。

郁证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除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家庭氛围差、遭遇家庭变故也会损耗心血,这些都成了郁证的诱发因素。

血为神的物质基础,心血一虚,神吃不饱了,就会“舍神”,从而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

精神类、情志类疾病,一定和某个脏腑有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情志类的疾病一定会影响气机,导致气的运行不畅,因此最容易伤害的就是肝脏。

此外,还会伤脾,脾气主升,而情志病影响气的运动,导致脾气的升出现异常,定然就伤了脾;“心主神”,郁证思虑过度,劳伤心血,也就把心伤了。

也就是说,郁证和肝、心、脾关系密切,导致气运行不畅,从而出现气郁,所以郁证的病理机制就叫做「肝气郁结」。久病多虚,最后出现「心脾两虚」。

中医如何治疗郁证?

治肝只是解决了郁证患者的诱发因素,关键还是要治心脾两虚的问题,让神归位。

肝气郁结了,要疏肝;气不顺了,经常胸闷、叹息,就要理气;心脾两虚了,不仅要养心血,还要助脾运化,增强化生气血的能力,就需要健脾宁心,最后达到安神之效。

“尹氏理气解郁疗法”在临床上常用的组方思路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北柴胡、香附子,旨在疏肝理气

党参、炒白术,旨在健脾益气、燥湿安神

川芎、当归,旨在补气养血

沙苑子、菟丝子,旨在补益肝肾

青皮、合欢皮,旨在宽胸理气,解郁安神

柏子仁、酸枣仁,旨在补心养血,安神助眠

郁症治疗注意情志

《内经》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情志的变化,均可影响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郁证的发生,一定是积累很久的负面情绪的集中爆发。因此治疗时应该是身心共同调整,往往也需要家人朋友的理解和关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ppm.com//zcmbhl/14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