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抑郁的急性期治疗版CANMA

目录

4.1临床表现

4.2诊断及治疗挑战

4.2.1误诊及诊断延迟

4.2.2自杀风险

4.2.3认知及功能损害

4.3双相抑郁急性期的心理干预

4.4双相抑郁急性期的药物治疗

4.5有助于指导治疗选择的临床特征

年,加拿大情绪和焦虑治疗网络(CANMAT)发布了第一版双相障碍管理指南,并分别于、及年进行了更新,其中后两次更新为CANMAT与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合作完成。CANMAT/ISBD双相障碍管理指南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双相障碍诊疗领域的前沿进展,已成为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国际性指南,在全球双相障碍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年,CANMAT/ISBD再度对双相障碍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全文于3月14日在线发表于ISBD官方会刊BipolarDisordrs。本次更新为针对指南的全本修订,带来了若干重大变化,包括一线及二线治疗推荐的等级划分等,旨在更好地协助临床医师选择具有循证学证据的治疗药物。

(接上文:躁狂发作的急性期治疗:版CANMAT/ISBD双相障碍指南(一))

以下该指南中抑郁急性期的管理要点:

4.1临床表现

DSM-5中,双相抑郁的诊断标准较DSM-IV无变化。对于很多双相障碍患者而言,抑郁相往往较躁狂更常见且危害更大:患者状况不佳的时间中,抑郁心境占据了三分之二。即便正在治疗,亚临床抑郁症状也尤为常见,且往往持续存在,成为患者功能损害的主因。此时不应提倡「带着症状生活」,而应积极治疗。

4.2诊断及治疗挑战

4.2.1误诊及诊断延迟

双相抑郁常被误诊为抑郁症,一个原因在于躁狂或轻躁狂(尤其是无需住院治疗的轻中度发作)可能难以通过回顾病史加以确定。由于患者自己经常不了解轻躁狂或躁狂为何物,或症状自知力有限,因此除非医生专门问诊,否则患者很可能不会主动描述;如果缺乏全面的诊断性晤谈及旁系信息,正确诊断双相障碍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尚未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临床工作中,医生必须警惕双相障碍的可能,针对每一名抑郁患者都必须常规询问既往躁狂/轻躁狂病史;诊断抑郁症前,必须排除双相障碍的可能性。

除了明显的躁狂/轻躁狂症状之外,抑郁患者的很多特征可升高双相障碍诊断的可能性,包括起病年龄较早(<25岁)、抑郁频繁发作、双相障碍家族史、伴有精神病性症状、非典型抑郁症状(如睡眠/食欲亢进等反向植物神经症状、灌铅样麻痹等)、精神运动性激越、产后抑郁或精神病、使用抗抑郁药后出现易激惹、存在躁狂症状、快速循环倾向等。

针对存在双相障碍高危风险,尤其是双相障碍家族史强阳性的抑郁患者,应密切监测躁狂及混合症状的出现。尽管尚缺乏充分的研究证据,但针对高危患者,不应冒险采用抗抑郁药单药治疗。很多社会心理干预手段,包括个体/家庭心理教育及家庭治疗等,可能为这些患者带来获益。

4.2.2自杀风险

对于双相抑郁患者而言,自杀观念及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超过70%的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事件发生于抑郁发作期;一旦伴有混合特征,短期内则更为危险。医生应鼓励所有高危患者写下书面的安全计划,列出危机时刻的应对策略及支持来源。

双相障碍患者最常见的自杀方式为各种形式的自我投毒。因此,临床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充分权衡潜在治疗收益与中毒致死的风险。一项研究显示,血锂浓度达到致死水平所导致的死亡个案数量少于卡马西平,而阿片类药物及苯二氮?则是两类最常见的以致死量摄入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阿片类药物及苯二氮?本身针对双相障碍的疗效也有限。

4.2.3认知及功能损害

急性及亚临床抑郁症状可显著损害双相障碍患者的功能,这一效应部分经由认知表现所介导。无论基于主观还是客观评估手段,双相抑郁患者均存在认知受损,且与更差的社会心理功能相关。

鉴于认知与双相抑郁患者的功能相关,治疗时应避免进一步恶化患者的认知损害。尽管疗效证据尚有限,但认知强化治疗可尝试用于这一群体。

4.3心理干预

药物治疗对于双相障碍患者而言不可或缺,构成了成功治疗的基石,而联合社会心理干预也可能对双相抑郁患者有用。

针对双相抑郁,目前尚无一线社会心理治疗手段。二线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2级证据)及家庭治疗(FFT,2级证据)等,三线治疗手段包括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PSRT,3级证据),选择时应基于具体患者的优势及需要。

4.4药物治疗

目前,研究者已评估了锂盐、传统心境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其他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等)针对双相抑郁急性期的疗效。与躁狂期治疗类似,下表基于各时相疗效、安全性、耐受性对这些药物的优先级进行了排序,位置靠上者优先级更高,如表14:

(符号系统意义详见《年CANMAT/ISBD双相障碍指南即将更新》,横屏查看)

表14双相抑郁治疗的一线及二线药物推荐,位置靠上者优先级更高;Li:锂盐;DVP:双丙戊酸钠;双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慎用于育龄期女性;其他备注略(YathamLN,tal.)

4.4.1第一步

回顾总体原则及评估用药状态

面对抑郁中的患者,应评估抑郁症状的性质及严重度、与抑郁相关的症状、自杀/自伤风险、依从治疗方案的能力、社会心理支持网络的可用性及功能损害状况,并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医生应综合考虑总体评估结果,结合安全风险的管理,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环境(如急诊处理或收入院)。

开始抗抑郁治疗前,必须排除症状继发于酒药使用、治疗药物、其他治疗手段或一般躯体疾病的可能性。应支持患者停用刺激神经的物质,限制尼古丁、咖啡因、药物及酒精的使用。应充分评估既往病程及治疗经过,包括患者既往对特定药物及剂量的治疗应答及耐受性,以指导后续治疗选择。若抑郁复发与停药相关,则应考虑重新用药。

除了药物治疗外,医生还应为患者提供心理教育及其他社会心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对持续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残留症状及自杀行为,发现复发的早期征象,以及促进功能恢复。

4.4.2第二步

开始及优化治疗,检查依从性

建议所有患者以一种或多种一线药物起始治疗。选药时需与患者方面讨论,同时考虑患者当前及既往的用药情况、患者个人偏好、安全性及耐受性,以及某些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详见4.5有助于指导治疗选择的临床特征)。

喹硫平(1级证据)、锂盐(2级证据)、拉莫三嗪(2级证据)及鲁拉西酮(2级证据)均为双相抑郁的一线单药治疗选择。鲁拉西酮(1级证据)及拉莫三嗪(2级证据)同时为一线联合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单用喹硫平或锂盐疗效欠佳,也可尝试两者联用。

除非患者存在特定原因(如既往对某种治疗无应答),否则建议按照表14中的优先级,由上至下依次选择治疗手段。如患者A本次发作尚未接受治疗,除非其既往对喹硫平治疗无应答,或存在耐受性的问题,否则应首先考虑喹硫平单药治疗。

然而当患者需要调整现有治疗时,情况则相对复杂。如患者B正在使用锂盐单药治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急性抑郁发作,或锂盐单药治疗无效,建议依次考虑:1.在锂盐基础上联用鲁拉西酮/拉莫三嗪/喹硫平;2.换用喹硫平单药治疗;3.换用鲁拉西酮单药治疗。具体情况下究竟应联用其他药物还是换药,下文将加以探讨。

在判定某种治疗无效前,建议评估药物剂量是否合适,以及疗程是否足够。尽管很多情况下加量可以带来疗效的提升,但证据显示,喹硫平mg/d与mg/d针对双相抑郁的疗效并无显著差异,而更低剂量的喹硫平尚未得到研究。因此,用于双相抑郁患者时,喹硫平的目标剂量可设为mg/d。此外,血锂应控制在0.8-1.2mq/L,拉莫三嗪的目标剂量应≥mg/d。

4.4.3第三步

联用其他药物或换药(其他一线药物)

治疗双相抑郁时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是,早期(2周)治疗应答可预测总体治疗转归,而早期改善不明显对最终治疗无效的预测力度甚至更强,很多治疗药物均是如此。然而,拉莫三嗪是个例外:使用该药治疗双相抑郁时须经历较慢的加量过程。

对于疗效欠佳的患者,应首先考虑优化剂量,并排查有无治疗依从性的问题。

如确需调整治疗药物,究竟是选择换药还是联用其他一线药物,需综合双相障碍的所有管理目标加以考虑。某些治疗药物同时肩负着多重任务,如一些医生之所以选择锂盐,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眼前的双相抑郁,同时也希望该药能长期预防躁狂;此时如果锂盐针对双相抑郁疗效欠佳,而同时又在躁狂的长期预防中扮演着角色,此时应考虑联用另一种药物。然而,如果预防躁狂的任务已经被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完全承担,此时则可使用另一种药物取代锂盐。此外,共病及耐受性问题也需要加以考虑。

从降低用药复杂程度的角度出发,换药无疑优于联用新的药物。然而,双相障碍的多重治疗任务必须有相应的药物去承担,而大部分药物只能承担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合理的多药联合经常是必要的。

另外,当患者正在使用足量抗抑郁药但仍出现抑郁发作时,则应强烈考虑调整抗抑郁药,包括停用或换药,除非有明确证据显示其可以明显降低抑郁发作严重度或频率。建议采用交叉换药的方式,逐渐减停原药,除非患者因躯体问题而必须骤停。

应足量足疗程尝试所有一线治疗方案,随后再考虑换用或联用二线治疗。

4.4.4第四步

联合其他药物或换药(二线治疗)

若患者对一线治疗应答不佳,应首先考虑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2级证据)。

在锂盐/双丙戊酸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联用抗抑郁药(SSRIs)或安非他酮,同样为双相抑郁的二线治疗选择。尽管一些研究得到了阴性结果,但近期一项mta分析(1级证据)显示,抗抑郁药可以为患者带来疗效方面的获益,只是效应值较低。

是否使用抗抑郁药是双相抑郁治疗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业内主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qppm.com//zcmbjc/9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